記帳欄位介紹

記帳要記多詳細才夠?

這是每個記帳新手都會遇到的問題:

情況 A: 7-11,35元 ✅(簡單記錄) 情況 B: 7-11 統一超商(台北車站店),御飯糰鮭魚口味 + 美式咖啡中杯,35元,早餐,生活專案,附上收據照片 ✅(詳細記錄)

哪一種比較好?答案是:看你的需求!

兩種記錄風格大解析

1. 簡化記錄派:追求效率至上

適合這些人:

  • 時間有限的忙碌上班族

  • 🔰 記帳新手(先養成習慣最重要)

  • 🎯 只想掌握錢花到哪裡去

記錄內容:

  • 金額(必填)

  • 分類(飲食、交通等)

  • 帳戶(現金、信用卡等)

  • 完成!

實際例子:

  • 早餐,85元,現金

  • 捷運,30元,悠遊卡

  • 午餐,120元,信用卡

優點:

  • 超快速:10秒內記完一筆

  • 容易堅持:不會因為麻煩而放棄

  • 重點明確:專注在資金流向

缺點:

  • 容易忘記:一個月後可能忘記具體買了什麼

  • 分析有限:無法深入了解消費行為

  • 搜尋困難:「那筆500元到底是什麼?」

2. 詳細記錄派:追求完美分析

適合這些人:

  • 📊 追求精確財務管理

  • 💼 需要報稅或報帳

  • 🎯 想深度分析消費行為

記錄內容:

  • 詳細商品名稱

  • 商家和地點

  • 收據照片

  • 備註說明

  • 各種標籤

實際例子:

  • 85度C(台北車站店),美式咖啡大杯+起司蛋餅,155元,早餐,生活專案,通勤路上,附收據照

優點:

  • 資訊完整:什麼時候買什麼都記得清清楚楚

  • 分析深入:可以做各種維度的分析

  • 搜尋方便:想找特定消費一下就找到

  • 長期價值:變成珍貴的生活記錄

缺點:

  • 耗時較久:每筆記錄可能要 1-2 分鐘

  • 容易放棄:程序複雜可能影響持續性

  • 資訊過載:太多細節反而看不出重點


找到你的記錄風格

簡化記錄適合你嗎?

檢測題:

  • 你每天的空閒時間很少?

  • 你是記帳新手,還在培養習慣?

  • 你的主要目標是控制整體花費?

  • 你不喜歡太複雜的操作?

如果多數答案是 YES → 選擇簡化記錄!

詳細記錄適合你嗎?

檢測題:

  • 你喜歡詳細分析數據?

  • 你需要記錄用於報稅或工作?

  • 你想深入了解消費習慣?

  • 你有時間投入在記帳上?

如果多數答案是 YES → 選擇詳細記錄!


MOZE 的彈性記錄設計

超自由的屬性選擇

MOZE 讓你可以:

  • 自由選擇要填寫哪些欄位

  • 隨時調整記錄的詳細程度

  • 混合使用不同的記錄方式

記帳元素完整清單

🔧 基礎必要資訊:

  • 交易類型(收入/支出)

  • 分類(飲食、交通等)

  • 金額和帳戶

  • 交易日期

⭐ 進階補充資訊:

  • 詳細商品名稱

  • 商家和地點

  • 專案歸類

  • 標籤和備註

📸 多媒體支援:

  • 商品照片

  • 收據影像


實戰建議:漸進式記錄法

🔰 新手三階段進化

第一階段(第 1 個月):簡化記錄

  • 只記金額、分類、帳戶

  • 重點:養成每天記帳的習慣

  • 目標:記帳變成像刷牙一樣自然

第二階段(第 2-3 個月):選擇性詳細

  • 大額消費記詳細一點

  • 重要消費加上商家名稱

  • 目標:開始進行基礎分析

第三階段(3 個月後):個人化策略

  •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

  • 對不同類型交易用不同標準

  • 目標:建立可持續的記錄系統

🎯 分類管理策略

依消費類型調整記錄詳細度:

簡單記錄:

  • 日常小額消費(飲料、零食)

  • 固定開銷(交通、水電費)

詳細記錄:

  • 大額消費(3C產品、家電)

  • 可報帳支出(商務餐飲、交通)

  • 投資理財相關

  • 特殊消費(旅遊、禮品)


成功記錄的黃金法則

Rule 1:持續性 > 完美性

寧可簡單記一年,也不要詳細記三天

Rule 2:實用性 > 完整性

記錄要能幫助你做決策,不是為了美觀

Rule 3:彈性調整

隨著經驗累積,不斷優化記錄方式

找到你的記帳風格

記住:最好的記帳方式就是你能持續執行的方式

不管你選擇:

  • 🚀 簡化記錄 → 專注效率,掌握大方向

  • 🔍 詳細記錄 → 追求精準,深度分析

  • 🎨 混合模式 → 彈性調整,因情況而異

重點都是:開始記,持續記,用數據改善財務狀況

MOZE 的彈性設計讓你可以隨時調整策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記帳方式。不用糾結哪種方式最好,先開始記帳,然後在過程中慢慢調整到最舒適的狀態!


記帳欄位介紹

記錄類型

記帳的第一步,先選擇你要記錄的類型,主要分成以下五種:

記錄類型

定義

支出

造成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的交易

收入

造成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的交易

兩個帳戶之間的資產轉移

借錢出去給別人,等待收回的款項

跟別人借來的錢,尚未支付的款項

系統

內建的系統類別,用於特定場景

例如:手續費折扣紅利回饋

類別

不同記錄類型會帶出不同類別讓你選擇,請將這筆交易歸類在適合的類別上,如果不清楚類別是什麼,請參考:

分類消費行為

當你記帳到達一定筆數後,系統會自動開啟「建議」這個區塊。這邊的建議類別是依照你過往的記錄去計算出來你在這個時間點最有可能會進行的類別,例如你平常都在早上九點到十點之間吃早餐,那當你在早上新增記錄時,預設就會把早餐這類別放在第一位,加速你的記帳流程。

如果你覺得建議的不準確,或是你偏好手動直接選擇,那你可以到更多功能裡面的偏好設定去關閉這選項。

帳戶

指定你這筆交易從哪個帳戶進行支付或收款。

帳戶的建立請參考:

建立帳戶清單

系統會自動記錄你選擇這個帳戶時當下指定的類別,當你下次記帳選擇該類別時,會用上次記錄的帳戶當作預設值,以加速你的記帳流程。

專案

指定你這筆交易歸類在哪一個專案下,如果沒有想特別指定,選擇「無專案」即可。

專案的建立請參考:

區分花費意圖

系統會自動記錄你選擇這個專案時當下指定的類別,當你下次記帳選擇該類別時,會用上次記錄的專案當作預設值,以加速你的記帳流程。

金額

這筆交易的金額(這裡的數字不分正負號,會依照記錄類型自動指定)。

手續費/折扣

點擊金額旁邊的 “+” 即可填寫手續費或折扣金額,左邊的手續費和折扣欄位都可以自訂名稱,例如填上「運費」、「滿千送百」等等。

從上述這種方式新增的手續費和折扣預設就是從你記錄的帳戶進行扣款,如果你想要抵扣的折扣是來自其他帳戶,例如 Pi 錢包、LinePoint,那你可以另外新增一個相同類別不同帳戶來記錄。

幣種

記帳時預設幣種是你選擇的帳戶主幣種,如果你是購買國外商品,扣款以美金計價,那你可以點擊金額左邊的幣種按鈕去做切換。系統會自動抓取當天的線上匯率,換算成帳戶的主幣種金額,當你收到扣款通知或是帳單的時候,可以再把轉換金額調整成實際的台幣扣款金額。

名稱

可填上這筆交易的名稱,例如商品名稱。如果未填寫,在記錄顯示上會用類別名稱來呈現。

範本

名稱旁邊的星星按鈕是用來建立範本,詳情可以參考範本介紹:

範本 🔖

商家

可填上這筆交易的商家地點或是商品品牌。

標籤

為這筆記錄添增上額外的資訊,方便之後做搜尋或是報表條件篩選,例如填上支付方式(#街口、#LinePay、#ApplePay)、促銷活動(#買一送一、#第二杯半價),甚至是替購買的商品或餐點評分(#★★★★★)等等。

紅利回饋

如果你這筆交易有滿足此帳戶的回饋機制,可以在這欄位加上符合的回饋名稱。

紅利回饋設定可參考:

紅利回饋 🔖

日期/時間

發生交易行為當天,意指消費日。

備註

填寫購買商品的明細或是其他額外資訊。

圖片

附上商品的照片或是收據明細,你可以直接拍照或是從裝置相簿裡選取圖片。

進階設定

可滿足更多日常生活情境

最后更新于